跨国合作浪潮下,智驾芯变、小米内饰与渗透率新局 您觉得怎么样
在全球化与智能化交织的2025年,中国汽车产业正以“技术输出者”的新身份重塑全球汽车版图。跨国合作浪潮中,智能驾驶渗透率飙升、智驾芯片国产化突围、小米汽车内饰创新三大趋势,共同勾勒出行业变革的清晰脉络。

一、跨国合作:从“参与者”到“规则制定者”
2025年,中国智驾企业以“技术赋能+生态合作”模式开启全球化新篇章。地平线与大众集团合作开发的智驾方案,已搭载于MEB平台下一代车型;Momenta与雷诺在欧洲落地城市NOA功能,覆盖法国、西班牙等国;元戎启行与Volvo Trucks计划在欧洲高速公路开展货运测试。这些合作不仅带来订单收入,更推动中国智驾标准融入全球产业链。
政策层面,欧盟《自动驾驶法案》与德国、法国L3级车型合法化,为中国技术提供了“试验场”。德国车企负责人坦言:“在软件研发上,我们确实走得慢一些。”这种技术短板与市场需求的矛盾,催生了中德在智能驾驶算法、芯片集成等领域的深度协作。
二、智能驾驶渗透率:从“高端配置”到“行业标配”
数据揭示行业剧变:2025年1-7月,中国L2级以上ADAS功能新车渗透率达62.6%,较2021年提升40个百分点;L2++级别功能占比从4%跃升至17%。智能座舱渗透率更高达75%,新能源车领域突破90%。
这一爆发源于技术平权与成本下探。舱驾一体化芯片(如英伟达Thor、高通8775)推动高阶智驾功能进入15万级车型;激光雷达渗透率达8%,域控制器增速超40%。但麦肯锡调研显示,消费者为智驾付费意愿从2022年的78%降至2024年的58%,倒逼企业从“硬件堆砌”转向“场景体验”。小鹏、理想发布的VLA方案,通过超算中心支撑场景泛化,成为破局关键。
三、智驾芯片:国产替代的“黄金时代”
2025年,智驾芯片市场呈现“国际巨头主导,本土势力突围”的格局。英伟达Orin系列以39%市占率领跑中国市场,但地平线征程5、黑芝麻智能华山系列已进入理想、领克等车型供应链。国产芯片优势在于快速响应本土需求:地平线征程6针对城市NOA场景优化,算力达560TOPS,适配国内复杂路况。
技术演进呈现两大方向:一是舱驾一体化,单颗芯片同时支撑智能座舱与驾驶功能,降低硬件成本30%;二是算力军备竞赛,特斯拉AI5芯片采用3nm工艺,算力突破2000TOPS。尽管地平线、黑芝麻等企业尚未盈利,但2024年净亏损率大幅收窄,行业正迈向盈利拐点。
四、小米汽车:内饰创新与销量突围
在智能驾驶领域,小米汽车以全栈自研算法为核心竞争力,整合集团内AI实验室、小爱团队等资源,2023年战略升级为“人车家全生态”,发布澎湃OS系统。该系统融合MIUI、Vela OS、Mina OS和车机OS,实现手机视频通话与车辆摄像头互联,60亿参数大模型已端侧部署。
内饰设计上,小米汽车打破传统风格界限,呈现三大趋势:一是极简主义与材质创新,采用天然植物纤维饰板、柔性OLED屏幕;二是科技隐形化,悬浮式空调出风口、语音交互系统通过生物传感器预判需求;三是居家场景融合,模块化座椅系统可在会议模式与亲子模式间切换,智能香氛与白噪音功能营造“第二起居室”体验。
销量数据印证市场认可:2025年8月,小米汽车单月销量3.6万辆,YU7车型登顶中大型SUV零售榜;1-8月累计销量超21万辆,年度目标完成率60%。杭州、上海、深圳三城销量均超2000辆,一线城市渗透率达85%。
结语:技术输出与生态重构的未来
从跨国合作的技术赋能,到智能驾驶的渗透率跃升,再到小米汽车的内饰创新,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价值创造”的质变。地平线在欧洲建立本地化服务体系,小米通过澎湃OS构建“人车家全生态”,这些实践揭示着一个真理:在智能化时代,技术深度与生态广度决定企业未来。
当德国大众开始采用中国智驾方案,当15万级车型标配城市NOA功能,当汽车内饰成为移动生活的第三空间,我们有理由相信:中国汽车产业已从“技术追随者”跃迁为“全球规则制定者”。这场变革,才刚刚开始。
作者声明:内容由AI生成


